撰稿:田满园 核稿:刘建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第三期于2022年11月14日在学院312会议室举行。本期领读的是22级马克思理论专业的黄磊同学和吕鑫鑫同学,研读的篇目分别是《实践论》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黄磊同学领读的是《实践论》,他从内容简介、写作背景、结构特点、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解读。《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成的经典“哲学教科书”,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以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有力的批判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适应了当时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光辉典范,是深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里程碑式著作,其所凝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仍有重要意义。

领读结束后,黄会奇教授对黄磊同学的领读进行了点评和补充,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引导同学们如何进一步研读文献,号召同学们在研读文献的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注重读完后的写作过程,从而深入理解一篇文章。之后,乔丹同学也对本次领读文献活动进行了简要点评,认为黄磊同学的领读内容十分丰富,覆盖面广,就一篇文章的研读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吕鑫鑫同学领读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从写作背景、文本探究、文本对比、学界探究及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解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12月写成的,该著以生动的笔触,详尽的分析了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无产者六类阶级,并对他们进行了详尽的展开和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进行指出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同时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读结束后,高凤林教授对也吕鑫鑫同学的此次领读进行了点评和补充,高老师谈到解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注重写作背景和结构,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并解决问题,注重当代价值研究。之后,黄磊同学也对本次领读文献活动进行了简要点评,认为吕鑫鑫同学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对这篇文章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并对该文章背景和当代价值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